响应式Web设计

响应式Web设计(Responsive Web Design – RWD)一般是指那些使用CSS3 Media Query特性制作站点,其可以适应不同视窗尺寸的布局。

虽然很早就已经有了类似RWD的概念,但直到最近一年里才开始变得特别流行,各种文章、例子、工具、模板,不断地从无到有,诸如:

这些资源,仿佛都是一下子冒出来似的…这要归功于IE9的发布,从而使得主流浏览器上升到全部支持Media Query的程度。

然而眼花缭乱的资料堆里,可供细细品读的资料其实也就那么几篇:ETHAN MARCOTTEResponsive Web Design,以及其引用的 JOHN ALLSOPPA Dao of Web Design

无论是在UX角度还是维护角度,RWD的优势都显而易见。虽然很多移动设备都默认就可以缩放页面,但是RWD就意味着最少的缩放,最少的滚动,最少的用户行为。我们不必要求用户拨动他们的手指来调整页面的舒适度,因为这种舒适度是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的。

作为设计师,RWD算得上是一种限制,甚至一些设计的权利已经被前端所剥夺。为了达到良好的自适应效果,很多设计点上不得不做出偏向代码的妥协。所以可能单纯的视觉设计师可能并不喜欢RWD。然而对于前端来说,RWD非常迷人:一处代码,却处处不同。开发人员只要开发维护一个版本,就能使页面在不同的设备里均呈现良好的访问性效果,何乐而不为?

一旦牵着到RWD,就不可避免的使得页面设计本身趋向相似。看看那些RWD的页面就会发现,很容找出他们的共同点:流式的布局、网格化的排布以及相对而言死板的布局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对于RWD而言,流体图片(Fluid Images)和流体网格(Fluid Grids)是必须,完善的RWD视觉设计里必须以它们为限制。

而随着RWD的各种或浅或深的应用,一些非常常见的IE trick的弊端也开始显现

比如,IE低版本的“浮动双倍边距bug”是如此常见,以至于我们几乎是可以闭着眼睛在浮动元素上添加 display:inline; 来触发IE的haslayout来修正。由于浮动元素独自成块并构建自己的块格式化上下文,所以这句 display:inline; 的有无对现代浏览器来说毫无影响。当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,在 Media Query 里仅仅取消这个元素的浮动是不够的,还需要同时将 display 置回 block。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人也可能在这里浪费一些时间,因为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一个长久写惯的trick会在这时候捅你一刀。

最后,虽然RWD如此流行并且是个好东西,不过对于Web而言也并非必须。网站依据自身特点可以酌情引入部分这种功能,以此来改善移动设备的浏览体验,毕竟有些站点本身就不适合做RWD的考量。


评论加载中...

Disqus提供评论支持,如果评论长时间未加载,请飞跃长城。